html模版未來,誰給孩子“講”故事?
原標題:未來,誰給孩子“講”故事?



閱讀公交上,孩子們在使用數字化閱讀平臺。



“2016牽手盲童共讀一本書”大型公益閱讀活動4月啟動。



針對視障兒童的有聲閱讀移動錄音間對公眾免費開放。



麥小麥的“講故事”系列有音頻區分功能。

閱讀是少年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途徑。日前作傢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的消息廣受關註,說明瞭大傢對童書創作的廣泛重視。而童書近幾年來在市場上的迅速發展態勢,以及作品網絡IP概念的火爆和版權交易熱潮等,也同樣証明瞭這點。事實上,中國童書市場具有超過10%的高增長,而在全球市場,少兒圖書是成長性最好的類別。

兒童閱讀這一剛性需求無疑推動瞭童書的銷售,然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卻為我們揭示瞭新問題的所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去年年底對5000多名中小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少年兒童接觸過網絡,數字閱讀內容呈現圈群化、娛樂化特點,在閱讀內容中娛樂新聞、經典文學作品、網絡小說、星座命運等內容比較受歡迎。

4月,正值羊城“讀書月”活動在廣州火熱開展,“百聽有聲閱讀移動錄音間”首次對外免費開放,市民可以在移動錄音間裡錄制自己朗讀的“有聲書”。這是一次關註視障兒童閱讀需求、用聲音搭建閱讀橋梁的公益行動,同時也提醒瞭我們——在互聯網日益佔據兒童閱讀空間的當下,或許給孩子“講”故事,比讓他們去“讀”更具吸引力﹔如果能將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的快速適應能力結合到他們的閱讀中,結果也許能事半功倍。

那麼,我們要做的,則是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渠道、平臺、內容及傳播方式,為孩子們度身定制適合他們的閱讀平臺——比如,那些方便傢長、成人給孩子“讀書”的微信公眾號﹔比如,給他們上學路上提供閱讀空間的廣州閱讀公交專線﹔比如,各類有聲讀物等等。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1.“閱讀專線”上的數字化嘗試

孩子不愛看書?孩子不愛學習?那可能因為沒有對他們的“胃口”。

有調查顯示,自2010年以來,閱讀電子書的兒童所佔的比例幾乎翻瞭一番,近半數9~17歲年齡段的青少年表示,如果有更多可閱讀的電子書,那麼他們會在休閑時看更多的書。

當下,國傢圖書館聯合全國多個公共圖書館和少兒圖書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全國少年兒童數字閱讀推廣活動,他們將提供免費的、專門為少年兒童量身定制的數字內容,進而引導少年兒童進行合適的數字閱讀,廣州也不例外。

為吸引市民尤其是孩子廣泛參與閱讀,在4月1日至30日廣州“讀書月”期間,由106、107兩條線路中5臺電車組成的“閱讀專線”將每天穿梭於廣州城區的大街小巷,途經廣州各主要公共圖書館,為羊城增添更多書香。“閱讀專線”每到一處圖書館,都將用語音介紹各圖書館服務。

“閱讀專線”就好比一座流動圖書館,配備無線網絡、圖書漂流、電子觸摸閱讀、在線聽書等功能,孩子們在乘車過程中,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實現手機閱讀和聽書,或者通過使用車載電子觸摸屏,實現閱讀電子書、瀏覽講座等功能。不僅如此,公交的車窗還貼有“詩詞大挑戰”遊戲,吸引瞭不少孩子們的關註。“和幾個好朋友一起猜答案,比賽啊,很有意思。”對於不少孩子而言,這種方式比在課堂上跟著老師背誦“有趣”多瞭。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對5000多名中小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少年兒童的數字閱讀內容呈現圈群化、娛樂化特點,娛樂新聞、經典文學作品、網絡小說、星座命運等內容都比較受歡迎。

其實,處在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新媒體時代,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一樣,已經成為少年兒童從小就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的適應能力超乎想象,有數據統計:52%的孩子可以獲得一個移動終端,新聞的少年兒童接近半數(49.6%),經常看小說、故事的有四成(39.4%),經常看漫畫有兩成多(26.2%)。69.8%的少年兒童每周花在休閑類數字閱讀上的時間在3小時以內,超過3小時的有19.8%。

處在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新媒體時代,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一樣,成為少年兒童從小就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未來,開發互聯網閱讀推廣平臺,加快兒童數字閱讀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無疑對數字出版商、內容提供商和社會各界都提出瞭新的要求。

2.孩子的數字閱讀需要“點燈”

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如今新的閱讀設備的使用都不是問題,他們的難題在於:很難找到合適的電子書。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就發現,“父母指導”是影響孩子數字閱讀素養的三大傢庭因素之一。

這份問卷調查發現:少年兒童在數字閱讀中普遍存在無法集中精力、容易迷航等問題,52.9%遇到過“讀瞭很多,卻說不出有何收獲”的情形,46.1%有“被其他信息幹擾,難以專心”的情形,36.2%有“漫無目的的瀏覽,浪費瞭很多時間”的情形。數字文本的豐富性、多元性、流動性對自我調節和認知能力較低的少年兒童是不小的挑戰,而父母給予越多數字閱讀指導的孩子,往往掌握數字閱讀能力越多。

當下,童書出版是行業裡最為活躍的板塊之一,在中國,童書正在以很快的速度發展、增長,不少童書也在從實體向網絡轉化。近日,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兒童文學作傢曹文軒就將有聲書版權售給瞭喜馬拉雅,寫瞭30年《童話大王》的鄭淵潔也開始在“有聲”載體上發力,內容包括寫給兒子的傢庭教材,涵蓋安全、法制、品德、好習慣養成等。

4月23日,我們即將迎來第20個世界讀書日。對於孩子而言,童書是他們接受教育的良好開端,也是可以陪伴並影響孩子一生的初始印記。有研究表明:孩子大約從9個月大開始就可以認識一本書,不過對圖書的喜愛和興趣不一定是從手捧一本書開始,而是從母親閱讀時的聲音、韻律,或者母親講述的一個故事開始。

當下,童書數量的暴漲、傳播載體的多樣給傢長們帶來的也並非是絕對的便利,曹文軒就拋出瞭這樣一個問題:“在今天這樣一個圖書豐富到泛濫、出版門檻降低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孩子正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能力、審美判斷能力都是不可靠的。”在他看來,傢長不要簡單地做孩子的“代言人”,也不能顛覆“教育倫理”。為此,他提出瞭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讓一個母親先看一下那本書,當你覺得這本書很值得你的孩子看,那就應該推薦給你孩子看。如果你覺得不應該、不合適,那麼我就要跟這個母親講,你就毅然決然地把這本書放到孩子夠不著的地方。

的確,在“父母數字閱讀指導”這一點上,對孩子數字閱讀能力的影響,尤其以在電子媒介中整合解釋信息的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最為突出。有數據統計,從父母那裡得到較多數字閱讀指導的孩子,能“對網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以及“判定網絡信息是否真實可靠”的比例較得到較少指導的孩子分別多25.9和25.2個百分點。

可見,除瞭數字圖書館裡的海量數字資源,我們的“父母”和社會應該還需要在新媒體的閱讀時代給孩子們“點點燈”“引引路”。

3.獨立閱讀不妨聽聽“音頻故事”

除瞭內容上的選擇,父母考慮得最多的也莫過於汽車音響改裝價格:究竟哪一種新媒體的技術、渠道、平臺、內容及傳播方式更適合自己的孩子?近日,廣州“有聲閱讀”移動錄音間、朗銳數媒自有錄音室對公眾免費開放,引起瞭不少市民的註意。大傢可以走進不同的錄音空間,為孩子們錄下一段自己的閱讀音頻。

這原本是一項針對視障群體閱讀需求的公益活動。據相關資料顯示,世界上大約有1400萬名失明兒童,這個群體也有著強烈的閱讀需求。但實際上,“聽音頻故事”對於普通孩子而言,同樣是非常受歡迎的閱讀形式。

朗讀大師特雷斯就曾說過,“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語言程度要高一些。”相比閱讀,聽讀對幼兒來說非常重要,“聽讀比看書閱讀更加有效率,聽讀可以讓小孩子在不識字不會拼音的情況下,也能進行閱讀,並享受閱讀的樂趣。用聽讀打開孩子的心智,比教寶貝學拼音、認字、算術更重要。”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傢三川玲就建議,在孩子們還尚未能夠獨立閱讀前,試試給孩子們聽讀。

所謂的聽讀,即“讀給你聽”,把故事、童書讀給孩子聽,讓孩子享受童年、收獲知識、陶冶情操。三川玲歸納說,就目前的情況,孩子聽讀的途徑大致有三個:一是聽傢長聊天,二是聽傢長講故事,三是聽音頻故事。

聊天和講故事,基本上傢長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留意到,而好的音頻故事,一般都會由專業的兒童教育工作者或專業的播音者錄制。他們會選取優秀的故事文本,用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講述,具有藝術感染力,很容易讓孩子著迷。更重要的是,這些音頻故事具有可以反復播放、調節聲音大小等技術優點,大大減輕瞭傢長的工作量。

“自己工作忙,沒空給孩子讀書,就下載一個APP或者關註微信公號,放別人讀的故事給孩子聽。這裡面都是一些專業朗讀者的聲音,很多都比我們講的更好。”鄧女士就是一位“音頻故事”的“深度使用者”。在她看來,除瞭音頻,不少APP和公眾號上的“講故事”方式已經出現瞭“富媒體化”的趨勢,“他們精心準備設計各種文本、圖片,還有不少公眾號推出瞭配套的有聲讀物、動畫視頻,這些多素材可以隨時隨地傳播。”

最近,她一直在荔枝FM上收聽一款“麥小麥講故事”的欄目。麥小麥是一位作傢,也是愛讀書會的發起人。因為這樣特殊的身份,小麥每天都能收到各大出版社寄來的新書,從這些書堆裡面挑選出有價值的好書,並讀給孩子們聽,就是“麥小麥講故事”的任務。目前,這個欄目已經有瞭超過170多段音頻,分為汽車音響喇叭安裝“藝術大師”“小兔湯姆”“聽眾投稿”等8個系列。

在麥小麥看來,每位媽媽爸爸可能都會給自己的孩子講過故事,一種是信口拈來,一些喜歡用一些繪本,照著書做親子閱讀,還有一些講的是傳統的、經典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都挺好,但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其實會有一些功能性的分類,講故事是件‘技術活’。”

比如,專門幫助“哄孩子睡覺”的故事,需要情節舒緩、語速較慢,並有重復性﹔如果孩子有不安全感,心理上有小問題,抑或有行為上的偏差,就需要有“治療性故事”,它特別強調隱喻、歷程和最後的效果﹔而氣質類型的故事與孩子的性格息息相關,如果傢長去細心發現自己孩子的類型,然後有針對性地講故事,會事半功倍。雖然現在很多父母很忙,不少傢長選擇用電子“有聲書”來代替自己,對此,麥小麥並不建議,“每個孩子都應由媽媽親自養大才最健康快樂,那些音頻在媽媽實在沒辦法時,可以起替代作用,但絕不能成為常態。如果媽媽實在忙可以自己錄音,然後放給孩子自己聽。這樣雖然不如親自給孩子講故事,但是比電子的聲音要好很多,因為那是媽媽的聲音。”其實,父母在自己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向一些公號和App學習。原來,微信公眾號或者APP為瞭錄音效果完美一點,常常是帶著感情去“念故事”的。但是,在小朋友聽來,是用講的語氣,傢長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講。

■鏈接

兒童聽讀需要註意些什麼?

首先,提倡親子共聽,同時要把聽讀當成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來看待,不要把它當作一項任務,排除壓力,就像聽歌看電視一樣讓孩子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進行聽讀,“聽完問孩子學到瞭什麼”是最忌諱的﹔其次,聽讀的最佳時間在睡前,聽完調整思緒,平靜入睡。另外是早晨醒來後10分鐘,頭腦需要蘇醒,不適宜立即起床,躺在床上由音樂喚醒沉睡的大腦,然後讓孩子傾聽優美的經典誦讀,既能學習語言,培養瞭語感,又獲得瞭知識。當然,上學的車上、玩玩具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在花園玩耍的時候等,也是兒童聽讀的夾縫時機。聽讀最佳地點是臥室、書房,切記不能在人多的鬧市區聽讀。

現在網上都有哪些優秀聽讀資源?

●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創辦的“凱叔講故事”每周故事後都會奉上一首古汽車音響喇叭詩,這首詩一周不變,每天要讀很多遍,聲音一遍比一遍小……最後聲音快聽不見瞭,孩子也睡著瞭。尤為奇特的是,睡著的孩子有一天醒來,會完整地把此詩背一遍下來。

●網站和APP“貝瓦兒歌”充分利用孩子最早的文學啟蒙形式——兒歌,因為語言簡單,富有韻律,孩子們更多的是把念唱兒歌作為遊戲,兒歌全部為原創。

●“我給寶貝講故事”是荔枝電臺粉絲最多的親子賬號。這是一個播音系畢業的媽媽創辦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國內外的優秀繪本,小朋友們還可以點播。

●由南方周末前編輯鄧瑾和趙凌創辦的、通過手機聽故事的方式為5-12歲的孩子提供公立教育之外的人文、科學和公民教育的公眾號“博雅小學堂”,他們是十幾年的老記者和編輯,並且在哈佛和伯克利做過訪問學者。

●廣州愛讀書會發起人麥小麥的“講故事”系列,特點是音頻有功能分區,對傢長的指引性感較強。

●由國際廣播電臺的英文主播趙曉華創辦的荔枝電臺“幼兒英語故事屋”,是和女兒一起講英文故事,有中文講解,聽眾中既有零基礎的小朋友和傢長,也有喜歡學英語的成年人。

60524E94D4D7DA41
arrow
arrow

    t5yywcpg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